中文  |  EN
资源中心
  • Q
    iPSC细胞的制备
    A

    A、分离和培养供体细胞;

    B、将供体细胞通过非整合重编程方法制备成iPSC,并在干细胞专用培养体系中培养;

    C、出现ESC样克隆后进行iPS细胞鉴定,包括细胞形态、细胞表面标志物检测、多能性基因检测、基因组稳定性检测、体外分化潜能鉴定。

  • Q
    iPSC与胚胎干细胞的区别
    A

    胚胎干细胞(ESC)从早期胚胎中提取细胞经体外培养获得;

    iPS细胞来源于成体功能细胞经过重编程制备获得。

  • Q
    iPSC细胞技术的重要性
    A

    除了可避免使用胚胎干细胞的争议外,iPSC细胞技术还为有关人类疾病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平台。与使用酵母、果蝇或小鼠模型不同,iPSC细胞技术可以将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病人的成体细胞重编程为人类干细胞,从而使iPSC细胞中包含一套完整的导致该疾病的基因,这相当于构建了研究该病并测试新药物和疗法的良好人类模型。将来,在培养皿中即可利用iPSC细胞为各个病人进行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

  • Q
    iPSC细胞技术在未来的应用
    A

    A、再生医学。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是否能利用iPSC细胞技术帮助脊柱损伤的病人,以及其他患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兹海默病、亨廷顿氏病和帕金森病)的病人。

    B、药物安全性试验。许多的药物所导致的健康问题是直到临床试验才发现的。利用iPSC技术,可生成各类功能性干细胞,将之用于药物研发过程的早期阶段的毒性试验,从而实现节省花费在昂贵的动物及人体试验上的时间与成本。

    C、个体化医学。由于每个病人独特的遗传组成,药物在不同病人身上所产生的反应也不同。利用病人自身的细胞,研究者可以通过iPSC细胞来生成具有病人DNA的大脑、心脏、肝脏等器官以及其他细胞。这些细胞然后可以被用于特定患者的药物反应试验,或者用于移植与再生。

  • Q
    iPSC细胞的安全性
    A

    iPSC细胞诞生后有一种观点是大多数人认知并感到担心的,即iPSC细胞会导致癌症的基因突变;而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一观点可能是错误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血细胞制造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而且不会在这种干细胞中引入随后可能导致癌症产生的基因变化。

    研究表明,“在iPSC细胞内发现的突变中,没有一种突变是癌症驱动突变,或者存在于致癌基因中。研究者并未发现阻止将iPSC细胞用于治疗医学中的不利因素。”

Copyright © 2016-2022 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11195号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1635号 隐私条款